“没办法,君子要自强啊”。
明明是做了好事、却被以私自搭建“便民浮桥”并收费,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,缓刑两年。
吉林白城村民黄德义感觉自己很冤、一开始网友们也觉得他很冤,甚至大名鼎鼎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,也发布题为《私造浮桥,有罪吗?》的文章、对其受到的判罚提出异议。
为此,还有很多网友也戏谑说,一个几千万、上亿的项目,被你们13万就干了!
事实上,人们之于此事的鸣不平出发点在于:建桥是做善事、而当地有关部门不作为、修桥做好事的人却反而受到了处罚!
然而,这事发酵后,后续的一些信息显示,黄德义等私搭浮桥者,似乎搭桥并非只为村民方便那么单纯,事件有可能向着几个月前被称为“治沙英雄”的孙国友“跪地求水”事件的走向发展。
1
一开始我们就被带偏了?
前两天#吉林私搭浮桥收费获刑#一事引发热议,从最初官媒和自媒体的报道和解析来看,几乎都站在黄德义等人的角度,认为他们不至于因私搭浮桥获刑。
事情起因在2014年,吉林洮南市里有一条洮儿河,黄德义就住在河沿岸。洮儿河很宽,如果不靠摆渡船很难到达河对岸,就要绕70公里才能过去。黄德义祖辈靠水吃水,连续几代都是摆渡人,因此他突发奇想:摆渡费时费力,何不筹资建一座固定浮桥,既方便周围村民,又可收取适当费用,比摆渡省时省力多了。因此黄随即动员亲戚朋友一起加入,当年这座浮桥就建成了,一共焊接了13条铁皮船,前后投资了13万。建成后,附近的居住的人拍手叫好,就连一些远地方的车辆有时也顺道从这里经过。对于收费这一块,毕竟要收回成本,根据车辆和人数多少分别收取1-10元不等,也可以根据自愿来支付。然而,本是皆大欢喜的事,到了第二年水利部门找上门了,给出这样的选择:要么拆桥,要么交罚款,后来双方协商到一万元。
双方就这样相安无事,黄德义连续交了3年罚款,直到2018年10月,水利局却直接要求黄德义强制拆除浮桥,为此黄德义还提出了捐赠,未被采纳,因此只能被迫把浮桥拆除。但4个月后,也就是2019年2月,黄德义突然被公安局以寻衅滋事的罪名刑事拘留了,也因为这事,原来教书的工作也丢了。当年的12月31日,法院判决下来了,黄德义连同他的17名亲属全被判刑了。判决书下来后,黄德义并没有上诉,但始终不认为自己有犯罪,直到2021年底才上诉的,今年3月份又被驳回了。从事情起因和经历来看,做了“善举”的黄德义们、看上去确实很冤、很憋屈,因此引得网友们纷纷为他们鸣不平、指责相关部门处罚不当、地方部门“懒政”。然而、但是,从所有之前所有报道此事的各种媒体的内容来看,几乎都是黄德义单方面的说法,即便引用村民和其他人的说法,也看上去没有实地采访的痕迹。当地执法部门也是简单对此进行了回应,而地方部门则根本没有对事件详情进行解答,这也造成黄德义们因“善举”反而身陷囹圄的既视感,导致了舆论一边倒。2
新的说法能否得到实证?
作为旁观者,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!
关于此事,前两天基本没有媒体实地采访的、甚至连判决书都少有披露,几乎都只是当事人单方面的发声。
新闻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客观公正,正因为此事刚开始基本都是黄德义方面的说法,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呼吁:希望官媒记者到实地采访,这样才能更全面清晰地还原事实真相。
就在这两天,关于此事就有一些不同于黄德义自述的信息传出:其中知乎作者“红石”的爆料,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!
如果“红石”所说属实,那么黄德义们显然就并不冤枉,但他的说法到底是否真实可信,目前并没有得到权威的认证,到底是道听途说还是确有其事,也需要官媒的调查才能确认。
另一个貌似当地的网友的说法,也似乎在印证“红石”的爆料——
从网传的判罚信息来看,似乎也证实了“强行收费”的说法,与黄德义所说并没有“强行”辩解相悖。
上述判罚信息,虽然有关“强行收费”的详情不多,但已经提到他们建彩钢房和地秤,甚至是多次强拿他人财物。如果能公开相关的证言证词和判罚依据的详情,相信事件真相无疑就会一清二楚:到底是网友偏听偏信了、还是真的处罚不当呢?此前,当地2015年也有人举报私自建桥事件,这也从侧面证明黄德义们并非是当地唯一私搭浮桥的人。这种现象无疑也让人深思:当一些“群众意见”与其他一些“群众意见”相悖的情况时到底该怎么办,或许只有“依法办事”才是唯一选择。
3
舆论滔滔折射出哪些问题?
私搭浮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央广网在今天上午(7月9日),才发布了对当地多位相关负责人的采访,对整个事件5大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析:
第一点问题应该没有疑问,私自搭桥不上报肯定是不允许的;第二个疑问也得到了很好的解答,那就是黄德义们3次被罚后、每次拆桥后、然后又重新搭建,这显然是公然对抗了!第三个疑问有正在审理的理由,但审理之后会不会通报和解释呢?第四个疑问的解答也算有了答案,但效率是不是低了一点呢?
第五个疑问也得到了解答,如果没有这次事件,这个便民桥又会等到哪个时候呢?央广网在当地也就采访到一两位村民,但并没有给出更多当地和周边村民对此事的真实看法,不过事件的大致轮廓基本已经清晰,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却更让人深思。
其一,舆论导向的问题,此事一开始就只有当事人一方说法引爆舆论,这是近年来众多焦点事件发酵的一大特点,这让人不能不再次反思:为什么当地媒体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却不去做客观全面的深度报道?为何人们会时不时想起当年那些深度报道记者?
其二,当地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回应缓慢,导致“懒政”的质疑,这也说明与基层的沟通存在问题,“便民”措施只有舆论发酵才“便民”,这无疑值得反思和检讨。
其三,如今信息渠道多元化、对热点事件我们应该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再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,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!”。
面对热点事件,有时候我们只能“ 让子弹多飞一会”。焦点回顾